T0567-2005水泥混凝土耐磨性試驗方法
1 目的、適用范圍和引用標準
本方法規(guī)定了水泥混凝土耐磨性的試驗方法。
本方法適用于檢驗水泥混凝土的耐磨性,按規(guī)定的磨損方式磨削,以試件磨損面上單位面積的磨損量作為評定水泥混凝土耐磨性的相對指標。
引用標準:
《水泥膠砂耐磨性試驗方法》(T0510)
《水泥混凝土試件制作與硬化水泥混凝土現(xiàn)場取樣方法》(T0551)
2 儀具與材料
2.1 混凝土磨耗試驗機:應符合附錄T0510A的規(guī)定,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1)水平轉盤上的卡具,應能卡緊150mm×150mm×150mm立方體試件或直徑為φ150mm的鉆孔取芯試件,卡緊后試件不上浮和翹起。
(2)磨頭與水平轉盤間有效凈空為160~180mm。
2.2 磨頭花輪刀片:應符合附錄T0510A中有關花輪刀片的規(guī)定。
2.3 試模:模腔有效容積為150mm×150mm×150mm,應符合T0551的規(guī)定。
2.4 烘箱:調溫范圍為5~200℃,控制溫度允許偏差為±5℃。
2.5 電子秤:量程不小于10kg,感量為1g。
3 試件制備
混凝土磨耗試驗采用150mm×150mm×150mm立方體標準試件,每組3個試件。試件的成型和養(yǎng)護,應按T0551的規(guī)定進行制備。
4 試驗步驟
4.1 試件養(yǎng)護至27d齡期從養(yǎng)護地點取出,擦干表面水分放在室內空氣中自然干燥12h,再放入60℃±5℃烘箱中,烘12h至恒重。
4.2 試件烘干處理后放至室溫,刷凈表面浮塵。
4.3 將試件放至耐磨試驗機的水平轉盤上(磨削面應與成型時的頂面垂直),用夾具將其輕輕緊固。
4.4 在200N負荷下磨30轉,然后取下試件刷凈表面粉塵稱重,記下相應質量為,精確至1g,該質量作為試件的初始質量。
4.5 再在200N負荷下磨60轉,然后取下試件刷凈表面粉塵稱重,并記錄剩余質量為m2,精確至1g。
4.6 整個磨損過程應將吸塵器對準試件磨損面,使磨下的粉塵被及時吸走。如果混凝土具有高耐磨性,可再整加旋轉次數(shù),并應特別注明。
4.7 每組花輪刀片只進行一組試件的磨耗試驗,進行第二組磨耗試驗時,必須更換一組新的花輪刀片。
5 試驗結果
5.1 單位面積的磨損量,按式(T 0567-1)計算:
m1-m2
Gc=----------= (T 0567-1)
A
式中: Gc——單位面積的磨損量(kg/m2);
m1 ——試件的初始質量(kg);
m2 ——試件磨損后的質量(kg);
A——試件磨損面積(m2)。
結果計算精確至0.001kg/m2。
5.2 以三塊試件磨損量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結果精確至0.001kg/m2。當其中一塊磨損量超過平均值15%時,應予以剔除,取余下兩塊試件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如兩塊磨損量均超過平均值15%時,應重新試驗。
6試驗報告
試驗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1)要求檢測的項目名稱、執(zhí)行標準;
(2)原材料的品種、規(guī)格和產(chǎn)地;
(3)儀器設備的名稱、型號及編號;
(4)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
(5)單位面積的磨損量;
(6)要說明的其他內容。
條文說明
本方法和ASTM C 944在試驗原理上是一致的,均采用旋轉磨耗法,以一定時間內試件的質量損失率作為磨損量。然而采用《水泥膠砂耐磨性試驗方法》(JC/T 421—2004)規(guī)定的磨耗試驗機和ASTM C 944有所區(qū)別,所以在配重和磨耗時間方面有所不同。
美國已制定了混凝土和水泥砂漿耐磨性試驗方法。ASTM C 77-89a包括三種方法即轉盤式、琢毛滾輪式和滾珠式。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對為配合道路水泥國家標準的制定而研制成功的新型耐磨耗試驗機和已被批準作為國家專業(yè)標準的試驗方法已進行大量試驗工作;對水泥膠砂耐磨性試驗機和已作為國家專業(yè)標準的試驗方法也已進行了大量的試驗工作;對水泥膠砂耐磨性試驗已取得比較成熟的經(jīng)驗,為混凝土耐磨性試驗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如果這種新型磨耗試驗機能同時檢測水泥混凝土和水泥膠砂兩者的耐磨性能,則可一機兩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992年,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用TMS-240型水泥膠砂耐磨試驗機(對試件固定部分作了加工改制)進行不同配合比水泥膠砂和混凝土的耐磨性試驗。結果表明,二者的磨損量均與強度有很密切的關系(相關系數(shù)為0.91~0.94),可以達到一機兩用的預期目的。本方法以室內試驗為主,用普遍采用的邊長為150mm立方體作為混凝土抗磨標準試件,易于進行大量比較試驗,通用性較好。
相關產(chǎn)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wǎng)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wǎng)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wǎng))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wǎng)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